聚焦民生百态,聆听民众声音。长沙市广播电视台、长沙市民政局、长沙市慈善总会联合推出了特别栏目《民生·民声》。《民生·民声》栏目以“短消息”“人物纪实”“谈话节目”等节目模式,围绕民政政策、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基层社会治理、专项社会事务、公益慈善事业等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生动活泼报道民生故事,全面传播民政资讯,传递关爱与温暖。
入暑以来,长沙室外气温不断攀升。为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安全度过炎炎夏日,长沙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已启动本年度“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
(资料图)
厚植“五心”理念
送达清凉爱心
下午2点半,长沙室外“火炉模式”持续运行。顶着炎炎烈日,长沙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又开启了新一天的“夏季送清凉”行动。
▲记者跟随长沙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来到一座立交桥下,此刻这里没人
“这种流浪乞讨人员,一般都是把他们临时的居所搭在城市的立交桥下,如果没找到他们,我们会马上去下一个地点。因为在夏季送清凉的专项救助行动期间,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来看,所以这一次不在,下一次我们也可以把物资送到他手上。”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办公室副主任朱江表示。
救助车缓缓停下,在另一处桥洞内,工作人员发现了有人活动的痕迹。
▲工作人员为流浪乞讨人员送上夏桑菊、饮用水、八宝粥等生活物资
通过每日的巡查,长沙市救助站对已接触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建立档案,规划路线进行定期探访,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与身体情况,并及时送上生活物资。
“对这种对象,我们一方面劝导他进站,更多的还是给他发放一些防暑物资。”朱江表示。
因为自身的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生活无着人员并不会进到救助站内接受救助。对此,长沙市救助站在遵循“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下,送上物资、耐心劝导,并引导生活无着人员返回家乡。
据了解,此次“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将一直持续至9月30日,长沙市县两级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每天下午和晚上,深入长沙主要街道、交通场站等区域巡查,为特殊群体送去清凉爱心。
自行动开展以来,长沙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厚植“五心服务”理念,有效帮助每一位生活无着人员。
“接下来我们也会继续坚守我们的救助初心,为特殊困难群体送去关心和关爱,继续彰显我们民政的温度温暖和担当作为。”朱江说。
7月1日以来,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已派出工作人员户外上街296人次,救助对象111人次。这些民政人不惧酷暑,默默行走在基层一线,为特殊困难群体照亮一段路、温暖一颗心,在美丽星城传播着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暖心力量。
用心聆听倾情相助
助流浪人员走出困境
在面对一些因贫困、疾病等各类原因选择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时,长沙市救助站通过情况了解与评估,将部分人员作为重点跟进对象,对其开展个案帮扶,解决其面临的问题。住在立交桥底下的朱嗲便是受助对象之一。
▲工作人员看望朱嗲
今年63岁的朱嗲是益阳人,一年前,因为年纪较大,找不到工作的他断了经济来源,不得已之下便找到了这个立交桥下暂时生活着。
用捡来的桌子、椅子、柜子,朱嗲搭起了一个临时的“家”。需要做饭便用炉子生火,晚上就把床垫放在地上睡觉。
“现在每天就是捡点废品,矿泉水瓶子、纸壳子、打零工碰到了就去打,人家有些还不要我,他看了你的年纪来了,做事没那么好。”朱嗲说。
去年九月,长沙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例行巡查过程中遇见了正在拾荒的朱嗲。
“我们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他的脚受伤了,我们给他送到了他生活地点附近的一个医院,及时给他的脚治疗好了。”长沙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社工刘泰坤告诉记者,同时,工作人员还给朱嗲建立了档案,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生活地点,朱嗲也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的过程中透露了自己的家庭情况。
“我的爸妈都去世了,就只有一个女儿,她14岁我就离家出来了,跟她的感情也不好,她认为我没有抚养她的小时候,我是没办法,在家里那时候没钱。”据朱嗲讲述,他很早就与前妻离了婚,在女儿14岁时便将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自己则外出打工,此后也很少回家,与女儿再无陪伴也少有联系,隔阂也从那时开始。
“我们救助站这边的工作人员有联系过他的女儿,他女儿也不太愿意管他,所以就导致他找到这个立交桥自己养活自己。”刘泰坤表示。
现如今,朱嗲老家的房子也已拆掉。虽然没有固定住所,朱嗲还是积极努力的生活。
“他人挺好,经常帮我烧热水,人蛮好。”周边商户告诉记者,虽然生活陷入困境,朱嗲却仍热心热情帮助他人。
每次来看望朱嗲时,长沙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都会劝说朱嗲进站接受救助,但朱嗲总是婉言谢绝:“救助站他们一直关心帮助我,我真正感激不尽,每次救助站都送点好吃的,各种各样的东西都送了,他们喊我去站里,我也不会去,不能麻烦别人。”
朱嗲说,自己老家的房子今年内有望建好,工作人员告诉他,到时如果想回了,他们可以帮助朱嗲回家。
在朱嗲对面的桥洞下,住着一位流浪时间更长的生活无着人员黄嗲。
“我家没人了,就是我,还有我侄儿子,我没有屋子。”黄嗲说。
“我们是去年七月份第一次在立交桥下遇到他。当时他在生火做饭。因为他听力不是特别好,交流有一些障碍,最关键的是他情绪比较低落,对于我们救助站还是有些反感。”社工刘泰坤表示。
▲工作人员给黄嗲送物资
据了解,黄嗲壮年时沉迷赌博、变卖家产、致使妻离子散、孤苦无依,曾经轻生,获救后开始了离群索居的流浪生活。后来在一次事故中,他的小腿骨折,由侄子送去医院做手术打了钢钉。
“钢钉之前是有点发脓的状态,我们长沙市救助站将他送进过医院多次救助,现在他的腿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刘泰坤表示。
通过一次次的服务,原本排斥与人交流的黄嗲,慢慢对救助站工作人员敞开了心扉。
“现在他特别愿意和我们交流,也非常想我们过来看他,经过我们多次,长时间跟踪服务,他现在已经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也给他办了低保,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在今年的二月份,已经将他的低保卡和养老认证全部解决好了。”刘泰坤表示。
已经习惯了在外生活的黄嗲,也多次婉拒了工作人员的进站邀请,甚至曾在养老院入住了一周后,觉得不自由,坚持要出院,继续在外流浪。为此,长沙市救助站也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能够正常生活。
“我们一般对他们进行两个方面的关心,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我们会通过定期来关心探视,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然后在物质方面,我们市救助站和属地的区(县)救助站都会经常来看望他们。其实这边的社区和附近的爱心人士,市民群众也会给他们送一些东西,我们通过这种关心和慰问,其实还是想帮助他们这些自食其力的流浪乞讨人员,尽快地走出生活的困境,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回归正常的主流生活和家庭关系。”朱江表示。
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无论救助对象此前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他们生活遇到现实困境时,长沙市救助管理站都会切实履行兜底民生保障的职责使命,依法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权益,也愿像朱嗲这样的生活无着人员早日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生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