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朵钟丽缇丁当沈梦辰淘汰引争议,现场和屏幕前观众观感大不同?_世界热推荐

来源:小龙影音坊 2023-04-08 10:51:27

虽然在节目播出前,很多观众已经通过网络流传的剧透提前知道了《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轮公演的淘汰名单,但当节目正式播出后看到几个现场表现很不错的小组得低分、看到阿朵、钟丽缇、丁当、沈梦辰四位姐姐被淘汰时,依然有很多观众感到震惊,弹幕里甚至充斥着对现场500名掌握投票权的观众的骂声,认为她们不懂得欣赏,仅凭知名度投票等等。

其实与之类似的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之前的第一轮公演也有过,更往前还可以追溯到其他的音乐竞演类节目,比如《歌手》。《歌手》节目连续举办了许多年,500位现场听审常常在节目播出后因为投票结果与节目观众的判断大相径庭而被戏称为“聋的传人”。排除一些与观众自身选择以外的可能性,造成这样结果的是因为在现场观看和在家看屏幕的观感差别很大吗?


【资料图】

不可否认,在现场观看一场表演和在家透过屏幕看一场剪辑完成的节目,在观感上确实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电视观众总以为在现场一定能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清楚,其实未必。本文无意去解释或讨论几位姐姐的淘汰的具体原因及是否合理,仅从现场观众和电视(视频)观众观感的角度进行差异对比,并由此对相关赛制表达一些看法。

看:现场看到的未必更多,而且有可能抓不到重点

看过演唱会的人一般都有体会,只有最前面几排的观众有可能真正看清楚台上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稍微往后一点能看到的就只有表演者的形体了,至于坐在更后面一点的观众,只能大约看到台上有人影在晃动而已。所以很多观众在现场观看演唱会时,依然要依赖大屏幕,但大屏幕是实时传送,没有电视观众看到的后期包装,机位的切换也没有最终成片里那么精准,所以画面反而是相对粗糙的。像《歌手》、《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综艺节目,为了最终拍摄画面的美观性,现场大屏幕的使用也会有更多的限制。

《我是歌手》第三季陈洁仪安静演唱

在节目成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机位的组合和切换,剪辑师会突出重点,而且尽量让画面看起来不那么单调。比如安静歌唱的表演,节目镜头里会有不同角度、近景远景的组合,让画面看起来比较丰富,而在现场观众看起来可能表演者只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唱歌,画面会显得单调。像《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多人表演,镜头会在每个人单独演唱时分别给到镜头,也会在一些特别的动作设计时给到相应的组合镜头,观众无需自己去抓重点。而现场观众虽然理论上可以看到更多最终没有在电视画面中呈现的内容,但他们需要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重点,自行去观看,但这其实并不可靠。比如甲乙丙一起表演,某个观众被表演者甲所吸引,全程只盯着甲看,乙和丙到底表现得怎样可能他根本没注意。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一档会在电视和网络播出的综艺节目,很多的舞台设计和镜头设计都遵循着电视拍摄的思维,有些电视画面里呈现的内容,现场观众是看不到的。比如在表演过程中,常常会有姐姐们站在升降台上,先在舞台下面表演一小段,然后升降台才缓缓升起到舞台所在的平面上。这在节目里通过机位切换看起来很多变很有趣,但升降台在下面的那一小段的表演时间里,现场观众看到的舞台上却是空的,这观感想想就觉得很奇怪。

再比如《仰世而来》这首歌有一处三人背对背一起演唱,而且其中还包括每个人独唱的part,镜头可以通过旋转、俯拍等手段捕捉到她们每一个人的表演状态。但如果从舞台正面看过去,金莎和白冰其实是背对舞台的,这在一个只有现场观众不考虑电视呈现的舞台表演里通常是不会出现的。

当然,现场观众也总会有一些优势。比如后期剪辑可以在视觉上规避掉现场出现的一些失误,比如某一个齐舞动作大家没跳齐,电视画面可以通过切换到某个成员的特写来规避这种不齐的视觉效果,而现场观众则可以一眼看出。还有些表演者在自己的核心part会表现得很好,但在其他人的part时会松懈,这在电视画面中一般不会体现,但现场观众则有可能会发现。

听:电视观众越来越难听到来自现场的歌声,音源替换和修音无处不在

不针对《歌手》或《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国内的各种电视或网络播出的晚会也好、综艺也罢,观众想要百分百听到表演者来自现场的歌声已经越来越难。在录播的节目中,观众最终听到的往往是经过了修音或替换音源的歌声,而在直播的晚会中因为无法修音,有很多人会选择直接假唱。当然,以竞技为目的的节目通常来说至少在录制时会真唱,不然评委很难去评判谁好谁坏。所以很多录播了一整季的节目到决赛直播时,大家会发现很多平时唱得很好的人都变成了“车祸现场”。那并不代表者因为是决赛所以他们紧张了,而是他们之前可能也有过“车祸现场”,但因为是录播,所以播出时音源已经被处理过了。

替换音源是指现场可能全开麦演唱了,但效果不好,所以后期播出时换成了录音室版本(录音室版本可能本来就存在修音),有些观众的欢呼都是后期剪进去的。修音则是使用了现场音源,但已经对一些失误或效果不佳的部分进行了补救。当然可能后期播出时还会在声音方面进行整体降噪、人声与伴奏配比调整等等操作。需要换音源是因为效果不好,但效果不好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演唱者自身唱得不好,大量跑调、气息不稳等等;另一种则是收音效果不好,比如现场杂音太大、设备调试存在问题等等。

其实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而去调整音源的初衷没有错,但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部分观众会进行一些并不合理的纵向对比。比如有观众在看05超女全国赛视频时感慨,唱得不过如此嘛,放到现在的女团选秀第一轮就得被淘汰。然而当年是无耳返、无修音、全开麦的现场直播,这和当下有耳返、有修音、还不见得全开麦的录播比赛是没有可比性的。

还有就是修音或换音源会影响观众对选手发挥的判断,《歌手》、《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节目中经常存在现场观众与电视观众各执一词的情况,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电视观众听到的已经不是最原始的音源,有的人从70分修成80分,有的人本来就80分,修过之后还是80分,那么因为听不到现场的音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到底谁好谁坏,很多言之凿凿的争论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即便是忽略掉音源调整的问题,现场听歌和通过播放器看视频听歌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现场观众虽然可以有幸听到电视观众听不到的一些小细节,但也很有可能受到较大的现场干扰。经常看选秀的观众或许会有印象,很多节目的专业评审都会坐在离舞台非常近的位置,有些节目甚至还会专门给评审配备耳机,直接返送歌手话筒里传来的声音。因为现场观众太吵闹了,在观众席你是不一定能完全听清歌手唱了什么的。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去听演唱会结果全程听到的都是观众的歌声,音乐竞技类节目或许没那么夸张,但粉丝的欢呼声总是有的,那可能已经影响到了听清歌声,甚至在气场上影响到了某些意志不坚定者的判断。

解决:如何解决现场观众与屏幕前观众观点不一致的矛盾?

既然听和看都未必能完全保证,为何大家还是挤破头想要去现场?一方面是即便听的看的不见得完整,但有幸能够听清楚看清楚的片段依然是现场的效果更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氛围。有些音乐节表演如果看视频你会忍不住中途关掉,因为唱得很烂,现场也很吵,但你从观众的反应来看他们真的投入其中,丝毫察觉不到歌手的表现其实并不完美,因为气氛在那里,一切都是对的。

所以这也能部分解释无论是《歌手》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甚至包括更多的音乐竞技类节目,唱高音的总是比低吟浅唱的讨巧,劲歌热舞的总是比静静唱歌的讨巧。更何况电视观众或许有正式演唱前的歌手采访、排练的小片来辅助进入情绪、了解故事背景,演唱过程中还有字幕帮助他们感受到歌词传递的情感,这些现场观众都看不到,那么气氛型表演的优势会被拉得更大。

那些被骂不懂欣赏、没有包容性的大众听审,或许他们在电视机前的时候也这样鄙视着现场听审,但当他们自己到了现场,在气氛带动下就变得不由自主起来。那些被骂只看人气不看表现的大众评审,随大流固然不可取,但现场粉丝的声浪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判断,除非他们有很明确的支持对象,否则在觉得大家都不错的情况下他们或许也会以为高人气歌手得到的欢呼声是民心所向,而将票数偏向于他们。

所以,如果一档节目最终指向的是电视(网络)观众时,现场观众的评判是不适合作为唯一评判依据的,因为现场观看和在电视(电脑、手机)屏幕前观看注定是两种不同的体系,观感和评价标准注定无法一致。所以错的不是现场观众,而是比赛规则把决定权全部交给他们。节目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电视(网络)观众真正参与选择,尽管这实现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上一篇: 丰田avalon是什么车 丰田avalon亚洲龙多少钱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为你精选